当前位置: 首页 >聚焦 >

立秋当暑,酷热并未结束,未来一周湖南雨多且闷热

来源:腾讯网 2023-08-07 19:15:09

文/视频 三湘都市报全媒体记者 李致远 实习生 蒋涵 曾澜 通讯员 曾彦彦 孙蛟


(资料图片仅供参考)

8月8日2时22分,迎来立秋节气。它是秋季的第一个节气,也是二十四节气中仅次于大小暑的第三热的节气。在此时节,阳气渐收、阴气渐长,万物开始从繁茂成长趋向成熟。

立秋期间,气候正处在炎热夏季与凉爽秋季的交替阶段,虽留有夏季高温的“余威”,但气温总体呈渐进式的下降趋势,气温的日较差变化开始明显。但立秋不代表酷热结束。

8月7日,湖南省气象台预计,8月7日至8日白天,湖南大部有阵雨或雷阵雨,湘西北局地大雨;8日晚起,全省自北向南有一次降雨天气过程,局地大到暴雨;受降水及冷空气影响共同影响。省内高温天气虽将逐步缓解,但最高温度依然徘徊在35℃上下,闷热感十足。

午后暴雨频繁来袭,闷热感持续升级

“在办公室可以见证暴雨的生成过程……”在长沙市开福区新闻大厦上班的刘女士感慨,最近每天下午都会看到天上的云乌压压一片,虽然下了暴雨,但雨会增加空气的相对湿度,暴雨过后会更感觉闷热难耐。

那么,为什么最近总会在午后出现又急又大的暴雨呢?

对此,湖南省气象台首席预报员刘红武解释,这种天气出现的一个重要条件就是太阳的直射。降水需要强的上升运动,在太阳的直射下,下午气温达到高点。而在空气当中,水汽本身含量高,因此,当气温升高后,大气膨胀密度变小产生上升运动,当上升到一定高度后,空气遇冷就会凝结成雨降下来。

而这种午后的对流在夏季是非常常见的。这种对流具有非常局地性的特点,山区比较普遍。所以在夏季的午后,经常会有“东边日出西边雨”的出现。

立秋不等于入秋,北方凉风渐至南方高温仍盛

“立秋要到了,天气还是这么热,一点都看不到秋天的影子……”家住长沙市岳麓区的廖女士抱怨到,尽管已经到了8月份,但丝毫没有感受到凉意。

“三伏不尽秋来到”。三伏天还没有结束,秋天却已到来。立秋后不久,将迎来三伏天中的最后一伏——“末伏”。从现代气象学上看,立秋期间我国大多数地区仍处于闷热的夏天,尤其南方地区还处于高温出没、暑热延续的状态,距离进入气象意义上的秋天还比较远。因此立秋虽带“秋”字,但对大部地区来说,仍是夏暑未消时。

中国天气网通过盘点1991年至2020年气象大数据发现,立秋是由热转凉的交接节气,全国平均气温开始从逐步升高转为下降。从我国常年夏秋季各节气平均气温演变图上可以看到,立夏到大暑气温一路升高,大暑达到顶峰,立秋时节的全国平均气温迅速从大暑的22.4℃降到21.2℃,跌到夏至前的水平,之后,全国大部日渐凉爽。

不过,立秋并不等于入秋。立秋是揪着三伏尾巴到来的节气,暑气仍存。中国天气网气象分析师张娟介绍,常年立秋期间,仅有西北、东北的部分地区开启夏秋转换,其他大部地区还处在夏季,尤其是南方地区高温仍盛。统计显示,江南、华南以及川渝地区常年立秋期间高温日数在4天以上,重庆、江西、福建、浙江、湖北等地的部分地区可达7天以上。

湖南省气候中心气候预测首席专家谢益军介绍,常年(1991—2020年平均值)在立秋后的一周,即8月9日至15日,湖南的平均气温为28.2℃。但这段时间气温的年际差异很大,自1961年有完整气象记录以来,最高的2010年达31.7℃,最低的2002年仅22.9℃,去年是历史第二高位,为31.4℃。

苗族赶秋正当时,顺应四时怡养生

立秋有三候,一候凉风至;二候白露生;三候寒蝉鸣。意思是说立秋过后,刮风时人们会感觉到凉爽,接着,大地上早晨会有雾气产生,并且秋天感阴而鸣的寒蝉也开始鸣叫。

从古至今,立秋作为夏秋之交的重要时点而受到重视,在民间也留下了诸多风俗。

赶秋节,又称秋社节、交秋节,这是湘西花垣、凤凰、吉首、泸溪等地苗族人民的传统节日。苗族赶秋是湘西苗族现存最古老的传统庆典社交活动之一,也是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“二十四节气”的代表性项目之一。

传统苗族赶秋在农历“立秋”这天举行,由村寨或若干村寨联合办。主要仪式有拦门酒、接龙、跳绺巾舞、鼓舞、打八人秋、耍龙舞狮、苗族绝技、上刀梯、椎牛、“都乐”对歌、赶“边边场”等。

俗话说“一夏无病三分虚”,夏末初秋天气湿热,中医称为“暑湿”。此时,人体肠胃经过一个盛夏的消磨,易导致暑湿困脾,出现消化不良、腹泻的情况。秋凉伊始,白日仍旧高温,可继续食用清热解暑类的食物,也可适当增补鸭肉、鱼等清补食物。但忌贸然进补、暴饮暴食,尤其对于湖南人民来说,不宜过食油腻辛辣的食物,避免在冬季来临前就损伤肠胃。在饮食上,应适当食用祛湿热、健脾胃以及滋阴润肺的食物,如山药、芡实、银耳、梨、蜂蜜等。

昼夜温差增大,市民应注意衣着和居家休息方面,避免夜间着凉。

相关阅读
大家还在看